苏泊尔欲“借船出海” 浙江调研外资并购民企
一个进行中的“收购案”引人关注。8月14日,国内炊具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家电制造商SEB集团签署《战略投资框架协议》,后者出资23.72亿元人民币,收购苏泊尔52.7%至61%股权。尽管该收购遭到国内同行企业的联合抵制,但知情者透露,“苏泊尔”欲“借船出海”之路目前仍进展顺利。
出于对外资并购龙头民企可能引发连锁问题的担忧,浙江省发改委已悄然委托浙江 高校进行专题调研,谋求对策。
外资购民企,谁把关?
由于担心“苏泊尔”被收购后造成国内市场的垄断局面,曾在市场上兵戎相见的爱仕达、双喜、顺发等六家炊具企业出于生存危机,紧急聚首并联合发布了集体反对“苏泊尔”并购案的声明。记者致电“苏泊尔”,对方以“相关负责人都出国”为由拒绝接受采访,不过,辗转从操作此次收购事宜的国信证券了解到,收购双方目前正就具体细节进行磋商,一旦达成共识,将向国家商务部提出申请,并报证监会。
对此事尤其关注的浙江省发改委外资处副处长陈州告诉记者,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但由于近年来外资并购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慎而又慎。他说:“今年以来,国内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被收购,原有的品牌和市场,轻则变化,重则失去。近几年,政府考评体系中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政绩来考核,大大降低了外资并购的操作难度。”最近,美国凯雷收购徐工集团,德国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这些案例都凸现出外资进入的新问题。“你看,欧莱雅只用了2个月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陈州补充说。
浙江“外资并购民企”调研项目负责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告诉记者,另一个不利因素在于,受制于土地严控、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国内制造业民企正遭遇成长之痛,而外资正好乘虚而入,将初显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民营企业“扼杀”在成长的道路上。如果是国有企业被外资收购,还有国资委把关,而自主权较大的民企,既不能“强嫁”,也不能硬拆。
据介绍,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项目所设门槛,还比较“粗线条”。根据产业政策,大致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禁止类四大类;在规模审核上,一般是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由国家核准,1亿美元以下的由省内核准,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可由市县核准。陈州透露,由于国内一些市或县的干部“只有企业概念,没有项目概念”,一些项目中对国民经济安全可能构成威胁的因素会被忽略。
民企“嫁”洋人,啥心态?
国内文具行业龙头老大宁波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告诉记者:“自2000年以来,就不断有国外同行或具垄断地位的公司前来和我接洽”,但由于邱智铭死守“控股权”和“品牌”两大底线,谈判往往一拍两散。
邱智铭分析,外商收购中国民企,或心怀诚意,或欲行不轨,对此,中国民企当家人多为三种心态———
“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但对于下一步该怎么走,既没信心,也很茫然”。因为受制于企业家自身素质,企业内人才整合等方面的困难,以及子女不愿接班的现实尴尬,曾经辉煌的亿万富翁其实正在急寻“救命稻草”。事实上,作为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很难被国内企业所收购,因此一旦有外资抛来绣球,便千方百计抓住,借机急流勇退。
第二种是想借并购做大做强。这些民企希望嫁接国外巨头的技术、品牌以及资源、资本整合优势,使自己迈上国际化竞争的新台阶。这些民企并不在乎公司姓“中”还是姓“外”,更强调资本的回报率。邱说:“一句话,就是搭顺风船。”
第三种是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企业家,面对有意并购者不慌不忙,与对方进行有条件的合作,谨守谈判底线。邱智铭说:“但外商的并购意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这种讲原则的谈判,双方往往很难对接。”
民族产业,谁“保护”?
程惠芳说,事实上,国家对国内关键产业、龙头企业予以保护,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每一个国家都会做的正常之举。对于涉及国民经济基础的,比如能源公司,外国政府控制很严,如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的并购案最后就流产了。
据了解,商务部在8月8日颁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中明确指出,对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如涉及重点行业,或导致拥有驰名商标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应进行申报。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家表示,除《规定》外,更希望国家在融资以及政策环境上给予更为切实有效的支持。
当然,对于“外资并购行业龙头企业涉及经济安全”这一话题,有些经济界人士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不应将保护民族产业盲目扩大化。从目前已经被并购的一些企业来看,较少是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行业,这些企业都属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只要企业遵守我国的法律、制度,满足我国就业、消费需求,谁来经营并不重要。一位专家认为,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垄断,可以用法律来限制,因此《反垄断法》的尽快出台,对于防止外资控制国内关键产业,将十分重要。
本文转载:新浪招商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