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区,全区现有人口42.2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3.61万人,占79.82%,目前尚有5.26万富余劳动力,占32.23%。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工业和加工业企业相继在我区落地投产,东侨开发区、漳湾、金涵、飞鸾等工业密集区域开发以及重点工程建设征地,使失海失地农民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日渐加重,如何搞好农民工的培训,使他们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成为我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和当务之急。
2006年,蕉城区被列为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区。蕉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阳光工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列入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阳光工程”项目实施一年来,经过蕉城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工商局、公安局、教育局、建设局等区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共同努力,多元投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3月14日,由省阳光办、农办、科技厅组成的“阳光工程”项目检查验收组验收蕉城2006年度“阳光工程”实施完成情况,并对蕉城区实施“阳光工程”项目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阳光工程”为农民工办实事
“阳光工程培训让我真正懂得了进城务工方面的常识,同时也掌握了建筑业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就业竞争,增加了我们的收入。”谈起“阳光工程”培训,兰克忠一脸笑容。
兰克忠是城南镇坪塔村的一个农村青年,他初中毕业后,进城成为一名农民工。因文化低又没有一技之长,他在城里很难选择合适的工作。凭着一身力气,他在一些建筑工地打些零工。细心的他在打工过程中,逐步摸索到建筑方面的彻筑技能。可是,他由于没有建筑专业等级技能证,在工地只能打些零工,工资待遇低。
2006年3月,兰克忠听说区阳光办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可以免费学技术,又可以通过现场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考核,成绩取得合格者可领到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激发了他决心学习一技之长的信心,立即报名参加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中心举办的建筑工培训。在短短的学习时间内,兰克忠刻苦学习,终于掌握了所有的技术。他以优秀的成绩取得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在许多建筑工地很轻松地找到了工作,现在每天工资达90元以上。
日暖风爽,春华秋实。兰克忠在党的阳光普照下,通过参加阳光工程的培训,已成为现代新型农村的新农工。兰克忠说:“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享受到阳光工程培训带来的实惠,同时还学到了相关务工的法律常识,增强了维权意识。这是政府为我们农民工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订单培训”为农民工和用工企业排忧
“经过区阳光办组织的‘订单’培训,让我由农村的家庭妇女成为了宁德远藤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月收入800多元。”吴秀清高兴地说。
吴秀清是漳湾镇兰田村的农民,今年1月,她参加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中心举办的“订单培训”班,取得了食品加工技能的初级证书。培训后,她们这批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91名食品加工工人,手持订单和专业技术合格证来到宁德远藤食品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很多的地方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就业难同时并存的现象:一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难招,对熟练技术工人更是如饥似渴;同时,由于农业科技贡献率逐步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人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很难在非农产业就业,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还严重影响到农村稳定。“两难”问题已成为制约蕉城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新的“瓶颈”,化解“两难”成为保障蕉城经济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阳光工程”的启动实施,为更好解决“两难”问题带来了希望。蕉城区阳光办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主动到企业搜集用工信息,按用工单位的需求“订单”培训,帮农户谋“婆家”,帮企业相“媳婿”,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率。2006年底,区阳光办了解到宁德市东宁、康宁等超市需要大量营业员,宁德夏威食品有限公司和宁德远藤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需要水产品加工和食品(生姜)加工工人300名,马上与这些企业联系并确定用工人数、用工要求、用工待遇后,将用工信息登在蕉城区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上,并联合用工单位对报名的农民工进行了培训。经培训合格,224名营业员、91名食品(生姜)加工人员和65名水产品加工工人被企业全部录用。这种订单培训方式既缓解了企业招工难,又解决了农民工学了技术却无法就业的后顾之忧。
为了巩固培训就业成果,蕉城区阳光办定期到培训基地调查走访,注重开展引导性培训,增强农民工遵纪守法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蕉城区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农民工就业跟踪服务工作,组织大型农村劳动力供需见面会进行现场招聘,于2006年7月26日组织了52家企业,举办了3600多人的农村劳动力供需见面会,聘用农民工1060人(其中聘用经阳光工程培训人员166人)。通过多管齐下,现劳务输出逐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有效提高了务工人员市场就业的竞争力。
“阳光工程”质量年春季在行动
连日来,到城南镇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报名参加蕉城区新一轮“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络绎不绝。赤溪镇的杨树光获悉后,特意从赤溪赶来,他说:“职业技能证就像身份证一样,是我们外出找工作的必备材料,有了它,我们工作好找多了!”
今年是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质量年。为抓好今年“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实施,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蕉城区阳光办和培训基地在年初就精心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233名进行转移前的培训,并于春节前实现培训人员100%转移就业。3月16日,区政府召开了会议,就2007年农民工培训及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工作进行专项部署。
据悉,2007年我区计划实施农民工培训任务8000人,转移50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转移3500人。
今年,区阳光办重点从技能培训、帮助就业、跟踪服务、加强监管、督促检查五大方面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训工种专业主要有水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十佳线路亲水游、厨师、点焊工、汽车驾驶等,转移就业培训对象主要有农村贫困党员及其子女、受灾农民、失地农民、库区移民、农村复退军人及家属、残疾人和刑释解教人员等。
免费培训 持证上岗
“通过‘阳光工程’免费培训,不仅让我们掌握了建筑技能,还拥有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真是为我们农民工办了一件实事!”近日,城南镇坪塔村村民兰亦添高兴地说。
随着蕉城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城南镇部分村庄的许多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兰亦添就是其中的一员。去年3月,为了帮助失地农民拥有一份技能,使他们由第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城南镇农村社会联动中心组织失地农民参加了蕉城区“阳光工程”培训。兰亦添等283名村民获悉后,立即参加了免费培训,并都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兰亦添说,以前,他们没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只能去为别人打些零工,一天最多只能赚60多元,现在有了技能证,每天的工资就达90元以上,而且还可以去承包工程。
据蕉城区阳光办主任詹郑旺介绍:“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2006年,蕉城区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区阳光办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开展。目前,蕉城区已建立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中心和区农广校两个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培训专业涉及建筑工、水产加工、美容美发、营销员、旅游餐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年龄在16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的蕉城区农村中青年劳动力都可以到区技能培训中心、区农广校或区阳光办报名。学员培训后统一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培训结业证书,通过职业技术学校技能鉴定的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后学员可选择自主择业,学校联系单位推荐就业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推荐就业。
2006年是蕉城区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第一年。据悉,在这一年里,蕉城区阳光办共对4630名农民进行了转移就业前的技能培训,其中通过“阳光工程”享受财政补助培训1043名(超额完成国家阳光培训任务),为6960名农民开展了免费转移就业介绍,实现了59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据调查,2006年,参加蕉城区“阳光工程”培训安置人员平均月工资达900—1300元,人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有效促进了农民工由“苦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取得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致富一方”的效果。
经过订单培训的农民上岗就业
相关链接
■外出务工须知
1、资料证件:(1)居民身份证;(2)毕业证书;(3)技术等级资格证书;(4)婚育证;(5)健康证以及有关证书的复印件。
2、安全事项:包括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
3、明确权利义务:与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保障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利,同时履行自己应尽劳动义务。
■“阳光工程”培训内容
(1)引导性培训:一是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开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爱滋病防治知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主要是安全生产、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的教育,树立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
(2)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我市的培训重点是电子电工、农产品加工等职业技能。
■“阳光工程”培训形式
由培训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订单情况向市农办报告,各乡镇广泛宣传组织学员,而后开展培训、组织安排就业,培训对象较多的乡镇也可直接把培训班办到基层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