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培溪是屏南第二条鸳鸯溪,溪上飞架着上座雄伟壮观的单孔木拱桥。因为这桥建筑技艺高超,所以被列为我国江南十五险桥之一。这就是著名的“龙井桥”。 龙井桥水面至桥屋脊,高十余丈,两岸悬崖陡峭如劈,溪流湍急,奔腾汹涌,桥下有一深潭,形如石井。传说是龙舔成的,叫作“龙井”。这木桥因架在龙井之一,故得名“龙井桥”。这么险的桥是怎样建起来的呢?
传说,当年要建龙井桥时,木匠师傅请来一个又一个,领到溪边一看,谁也不敢答应建桥。为什么呢?因为地势实在太险了!大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忽然来了个须发斑白的老木匠,他是远近闻名的“二鲁班”。乡亲们不禁个个喜上眉梢。这老木匠手艺高超,也不知道建了多少座险桥!因此,大家都亲热地叫他“二鲁班”,时间一长,竟把他的真实姓名忘了。
第二天一早,二鲁班带领徒弟们就干了起来。她亲自测量设计,吩咐徒弟们扛来木料,劈的劈,锯的锯,刨的刨,凿的凿,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架桥进度很快。没有多久,桥拱架好了,柱子立上了,桥顶木架搭好了,瓦砾钉上了,就等把瓦板边缘锯平,钉上封檐板和盖瓦片了。
这一天,二鲁班指挥徒弟们锯瓦板。可是他们一上桥顶,走到边缘,就觉得头晕眼花,心发慌,手脚发颤。别说蹲下来锯板,就是再挪前一步也不敢啦!为什么呢?因为从十几丈高的瓦板看下去,溪水咆哮、喷云吐雾,就会眼花心乱,身子站不稳。
二鲁班看见徒弟们一个个蹲在那里不敢动弹,不禁又气又急。两手按着瓦板,双脚一使劲,翻上桥顶,往外一走,也愣住啦!于是,二鲁班不得不红着脸退下来。他让弟子们做些杂事,自己坐在桥头冥思苦想:搭架锯板吧?一来工程太大,二来木匠为锯屋檐瓦而搭架子,实在太丢人。就这样,他想呀,想呵,三天三夜过去了,二鲁班瘦了许多,头发也似乎更白了,仍未想出好办法来。
这天傍晚,徒弟们收拾工具就要收工了,二鲁班还在桥头发呆。忽然,从桥头走来一个衣衫褴褛,满脸尘垢,骨瘦如柴的老乞丐婆。她口称三天没有吃口饭,饿得头晕眼花,寸步难行,求二鲁班行行好,给她一碗吃。二鲁是个善良厚道的人,他赶忙装了一大碗饭递给老丐婆。老丐婆接过饭碗也不道谢,坐在一根木头上,慢腾腾的直吃到日头落了山。二鲁班一点也不急,耐心地在旁边等她吃饭。徒弟们又都在旁边等二鲁班。老乞丐婆慢慢地吃完饭,将碗递给二鲁班说:“老师傅,你真是好人。”说着,一颤一颤过桥去了。
二鲁班回家又想了一个晚上,还是没想到好办法来。第二天早上,他又来到桥头,皱着眉头苦苦思索。这时森林里鸟儿啼鸣,太阳刚爬上山顶,阳光透过树叶显出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二鲁班看见一个美如天仙的姑娘手撑雨伞。用伞遮住视线,娉娉婷婷地走到彩虹另一头。二鲁班看得入神,一刹那间,彩虹没有了,姑娘不见。 二鲁班急忙领着徒弟们跑在桥头,。向天遥祝道:“谢谢菩萨指点迷津!”
拜罢,二鲁班忙叫徒弟们拿来许多雨伞,登上桥顶,把伞倒挂于瓦板下。每人腰间系上一条保险强。大家踩在瓦板沿,伞遮住了视线,看不见悬崖湍流深潭,脑清目明,脚稳手灵,平平安安地锯平了两边瓦板,钉上封檐板,盖上瓦片,一座巍峨的木拱桥终于横跨于急流之上,成为古代建桥史上的一大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