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屏南县发展和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我们要贯彻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坚持发展至上、速效并重的理念,积极抢抓国家、省、市领导关心支持白水洋开发所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着力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抢抓机遇,强力推进白水洋开发上新水平 一是坚持旅游开发与宣传推介同步推进。严格按照规划,扎实推进白水洋、宜洋景区配套建设。稳步抓好天湖高山湿地、仙山牧场、太堡楼景区、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开发。致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二是坚持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联动开发。深入挖掘古廊桥、古戏剧、古民居、名人、武术以及古镇古村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着手启动白水洋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古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三是坚持旅游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加快白水洋酒店、宝洋宾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鼓励发展屏南特色餐饮业,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 二、完善功能,努力建好生态旅游县城 严格对照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化水平,努力使人居环境园林化、园林山城生态化。一是加快县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积极破解征地拆迁难题,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区污水处理厂、屠宰场、公墓及殡仪馆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完成翠屏路南段、长汾路中段、慈溪路东段、东环路中段及宝洋新区一期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县城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规范土地管理和房地产市场交易;整顿城区建筑秩序,制止乱搭盖行为,确保城区按规划建设;积极探索县城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切实解决“脏、乱、差”等难题,逐步建立县城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提速增效,全力做优做大县域经济 1、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资金安排上,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造福工程”搬迁点倾斜。继续抓好省市县1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立足气候、资源优势,不断壮大反季节蔬菜、非木生菌、竹木加工、畜牧水产、茶果等特色主导产业。2、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全力提升工业经济。一是坚持搭建平台与完善服务相结合,努力促进产业集聚。利用县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开发区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支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加快际头工业园区的“三通一平”进度,并制订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园区。坚持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的原则,建立健全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合理保障工业用地。二是坚持多措并举,大力扶持企业发展。继续实行县处级领导挂钩帮扶企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院所合作、高位嫁接等有效形式,着力延伸化工——晶体加工、工业硅系列产品开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三是坚持全面推进,致力营造良好氛围。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认真抓好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县城工业与乡镇工业的发展,努力实现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四、项目带动,构筑加快发展先决条件 1、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创新项目工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项目经济“三选一”活动。探索建立项目人才的培育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全县项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对外交流等形式,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为县里储备一批项目工作生力军。强化项目工作督查,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进展情况适时通报,严格兑现奖惩,以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种关系,切实抓好项目带动工作。二是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方面,抓好交通建设。确保宁屏二级路明年7月全线通车;继续跟踪落实宁武高速、京台高速路连接线建设前期工作;动工建设宁邵高速公路双溪互通口至白水洋路口二级公路;做好省道202线拓改工作。另一方面,整合电力资源。抓紧研究制定科学整合电力资源的方案,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电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电网稳定性问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的观念,切实推动今年省市安排的5个重点项目和县里初步安排的37个重点项目的实施。2、切实增强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紧紧抓住我县交通瓶颈即将解除、水电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优先引进一批对县域经济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 五、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为载体,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一岗双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3、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因病、因残、因孤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落实工作经费,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