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神州侠侣》这站来到的地方是双溪,屏南县的一个镇,在闽东闽北交界的大山深处,很多人知道它,是因为白水洋与鸳鸯溪。世界奇观白水洋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鸳鸯溪,正是在双溪境内。
不要看现在双溪只是一个小镇,在古代,双溪是闽东通往闽北的交通重镇,事实上,双溪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到1950年,正是屏南县衙所在地,屏南立县的历史,是从双溪开始的。200多年作为县治中心,使它积累下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色彩。而“屏南”名字的由来也和这里有关,双溪镇边上有一座山叫翠平山,双溪镇就在它的南边,这“屏南”也就由此得来。如今,走在双溪古街道上,踩在鹅卵石巷道上,看着各色古民居和遗留下的公共建筑,仿佛时光又回到了从前,老房子里的老人安详的坐在墙角晒着太阳,和邻居们话着家常,让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人也融入了这种祥和中,心情也随着放松了下来。
现在双溪保存得最完整的老街只有一百多米长,处在镇中心,在街口盖着一座拱形门洞,上面写着“旧城风貌”四个大字,两边是一副对联,在风雨的刷洗下,已经辨认不全了。这是一条商业古街。从屏南在双溪立县开始,当地的商业就相当发达,而且此地是连接闽东闽北的要道,是四里八乡货物的集散地。所以临街都是店面。街道五六米宽,两旁大多是单间单层或双层的木质房,间或有几座土房,高高矮矮,连成一片无声的韵律。木柱由于长期受雨水的侵蚀,下部腐朽严重,有的已经歪歪斜斜,板壁黄中透褐,无声中散发出岁月的斑驳。一层门板被洗刷得一尘不染,与二层乌黑的额面形成很大的反差。门板的背后是木质店柜,这木质店柜是稀罕之物了,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我们很想在找到当年做生意的店老板,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只留下了冷清的街道给人无限的遐想。
据《屏南县志》记载,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古田县北乡设置屏南县,县衙在双溪,隶属福州府、闽海道,直到1950年才把县政府搬到现在所在地。由于这一段历史,所以双溪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古民居。据了解,双溪的大户宅院较多,有陆宅、张宅、周宅、盖屏厝、宋宅等,其中算宋宅保存得最好,在外的名声也最大。
宋宅门口上方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匾,上书“文魁”,是当时省级大员为宋家在道光、同治和光绪年间考中的进士、举人和贡元题写的,中了道光丙午科举人的宋贞芳、同治癸酉科进士的宋肇详、光绪戊子科的宋谦材、光绪辛丑科的宋谦承,也成了宋宅后人至今的骄傲与谈资。
跨过两边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青石门槛,离大门三步远的地方是由三扇高门组成的照壁,上部镂雕,下部是浮雕。照壁后面是十多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再上去两步就是正房。天井的左右两侧是厢房,厢房门口有一个青石踏步,做工讲究。左右厢房和正房门板的木鬲心上镶嵌着工艺非常精美的木雕装饰,这是宋宅精华之所在。木雕的内容很丰富,有“渔、樵、耕、读”等耕读传家的生活画面;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周文王渭水访贤”、“陆羽烹茗”、“羲之易鹅”、“懿公封鹤”、“画龙点睛”、“南山求寿”等传统故事,书卷气非常浓烈,难怪当年从这座房子里走出了那么多的官员。
而城隍庙则是到了双溪不能不去的一个地方。双溪城隍庙始建于屏南设县之年,如此算来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座城隍庙规模较大,庙门两边是一廊庑,摆设着几个面目狰狞的鬼神。庙门的正面是戏台,是供城隍神娱乐看戏用的,不过鬼神却摆在戏台两边,中间是人们看戏的位置,其实,城隍庙真正服务的还是当地人,是一处公共建筑。我们来的太巧了,正赶上村里唱大戏,不要看双溪小小的一个镇,但却汇集了五种古老的地方剧种,今天我们可要大饱眼福了。这当中最有意思的要数提线木偶,小小的一个铁架两边挂满了木偶,人就在铁架当中表演,一台戏只要两个人唱就够了,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这小小的木偶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戏文里唱的也都是明清时候的故事。台上的人唱的投入,台下的人更是听的入神。
想看看古老的提线木偶到底是什么样的吗?请关注下周一晚9:35的《神州侠侣》。
东南卫视《神州侠侣》11月6日21点35分播出。
编导 车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