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张书华在写建议(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雪毅摄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屏南县京华绿康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书华经营开发荒山办农庄,探索出一条山地开发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的新路,解决了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资助1个贫困大学生和5个中小学生;走访群众,倾听民生,集中民智,10年间领衔提出30多件建议。
张书华的老家福建省屏南县棠口乡贵溪村是个贫困村。1992年,张书华夫妇响应屏南县委、县政府提出“山地综合开发”的号召,关掉了自己苦心经营10多年的服装加工店,回到贵溪村开发荒山。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200多亩荒山开发成了整齐的梯园。
如今山上有50多亩茶园,70多亩水蜜桃、无核柿和各种蔬菜,还有养猪场、梅花苗圃,山下有稻田和鱼塘,年收入50多万元。
2003年6月,张书华成立了屏南县京华绿康农业有限公司。2006年,张书华筹集数百万元资金在农业山庄后侧兴建一座发电站。
富起来的张书华,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一方面通过企业用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18000个工日,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机会,带动周边群众开荒种茶、种果8000多亩,人均增加收入280多元。另一方面,她鼓励和支持周边地区的姐妹们发展生产,对困难户以无偿或借款方式提供种苗、种猪、种兔方面的信息、技术扶持。
张书华的家乡成为该县具有规模的种养特色乡,为屏南县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示范作用,她本人也多次获得“双学双比”先进能手和“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张书华还资助了1个贫困大学生和5个中小学生。除了定期给他们汇款外,她还时常打电话给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张书华指着照片满是慈爱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的孩子!”
张书华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来开会前,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专门去贫困山区农民的家里,将他们的需求带到大会上反映。”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张书华坚持不懈地发奋学习,学习政治、法律知识和企业管理理论,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她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