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景区景点 | 旅游服务 | 风景图库 | 旅游资讯 | 屏南文化 | 闽东北亲水游 | 自助游 | 商务中心 | 客房预订 |
您现在的位置: 白水洋在线 >> 闽东北亲水游 >> 宁德旅游 >> 人文地理 >> 正文

宁德市民俗风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更新时间:2008-1-13 0:02:39

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至明清时期,畲族先民从闽、 粤、赣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闽东。目前畲族人口有17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闽东畲族分布9县、市、 区, 124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现设立8个畲族乡和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有畲族聚居行政村203个。
    畲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民族,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 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妇女传统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基本特点是:上衣黑色,衣领、衣襟、袖口边绣有彩色花纹图案。 腰系黑底花色围身裙和自织花腰带。下穿黑色布长裤,有的地方还穿黑色短裤和绑腿。畲族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编成一条辫子,盘绕在头上。 已婚妇女的头发梳成筒帽式或螺式,形成凤头。佩戴的装饰品有银手镯、银链、银项圈、银耳环等。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畲族人民喜 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他们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表达爱情,唱述本民族历史和神话传说等。唱法多用“假声”,有独唱、 对唱(即“盘歌”)、齐唱和二重唱(即“双音”)。曲调大同小异,主要有福鼎调、霞浦调和福宁调。畲族传统节日、婚俗、武术、医药等也别 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为闽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以来,闽东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 团结进步活动,大力扶持畲族地区发展;畲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加快建设步伐。畲族地区经济建设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目前,民族聚居行政村基本实现了电力、电视、电话、交通、 卫生饮用水的“五通”。全市建立民族小学386所、民族中学6所,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先后建立了畲族歌舞团、畲族革命纪 念馆、畲族博物馆、中华畲族宫,畲族文化及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畲族地区医疗卫生不断改善,建有县级民族医院1所、民族乡卫生院8所。 畲族传统体育得到发展,多次在全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奖。
 

岁时习俗与祝愿

--------------------------------------------------------------------------------
 
[岁时习俗]  畲族的节日多为怀念、崇拜祖先和神灵而设。

春节  其习俗与汉族习俗大致相同。

祭祖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祭祖活动。畲族村寨建有宗祠、支祠或祖寨。内供畲族祖先的祖牌,有的还塑有蓝姓和雷姓始祖的塑像,祠内摆有龙头杖、香亭、香案、香炉等。祭祖开始,先放神铳三响,鞭炮连声,锣鼓喧天,祭案上摆供茶酒三牲。凡本族祠后裔当年结婚者,生有男孩子者,家有老翁做寿者,均要送“两日制”龙烛一合,焚香叩酬。祭祖时,由族长辈讲述祖先功绩,始祖由来,发族的世系行第,并讲述家族家范,教导族人向善。

观音节  畲族村寨群众普遍奉祀“观音佛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过南海日,逢此三日都纪念,认为她能普渡众生,救苦救难,多数人家在节日里吃一天“观音素”,以保平安。

乌饭节  畲语又称“三月三”。每适农历三月初三日,畲族村寨的家家户户要采集乌稔树根合大米煮“乌米饭”,全家共餐,以缅怀祖先。是日村寨常有聚会赛歌。

“林公”节  畲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家家备祭品、排香案、敲锣击鼓,礼祭“林公忠平王”。

牛歇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习俗与汉族相同。

端午节  畲族人民为缅怀楚大夫屈原死难节日,俗称“五月节”。家家组织人力上山采回三指大的茅竿叶,包糯米粽,每只扎成五节长的“竿粽”以祭祖先,祈求平安。各家备制“雄黄酒”于中午时刻,在住房各个角落喷洒一遍,以除瘟驱疫。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长辈要买月饼分给孩子和馈送亲友,举家吃个“中秋暝”。晚餐后,男女老幼到户外赏月,青少年点燃篝火,手击竹筒,迎“田元帅”游中秋,唱山歌。

尝新节  畲语称“吃新”。山区畲村多种中稻,农历八、九月间水稻收割,为庆丰收,择吉日将新收成的大米蒸饭,先装满两大碗,摆在厅前供祭天地,当晚全家尝新。传说这天“多一人尝,多一人粮”。

冬节  农历十一月冬至日,畲家户户用糯米做糍团,让全家人品尝。传说“冬节有糍圆,作息有头门”。

[福愿]  畲族人民“福愿”很多,实际是向神灵“祈福”。

农历正月十四日,做“奶娘福”是祈求保护妇女生育和财丁兴旺、幼口安宁。家家常到奶娘宫祭供。农历二月初二日,做“春福”(即土地福)。祭供土地神生日,祈望庆稼丰登,村村做“春福”。

农历三月“立夏福”。每当立夏日,全村人歇息一天,叫“歇夏”。家家米竹笋煮光饼,添口福,点香祈求夏季好收成。

农历五月初“保留福”各户备祭礼上“土主宫”供请,意为春种已落实,祈求禾苗茁壮。

农历七月立秋日,做“秋福”。全村要备办祭礼到“土主宫”供祭,祈求常降雨水,滋润禾苗保丰收。农历八月白露日,做“白露福”。向天地供祭,祈求水稻孕穗扬花时节,顺利度过台风与暴雨,获得增产丰收。农历八二十三日,做“元帅福”。畲族供奉“田元帅”一雷海清为神灵,对塑像焚香礼拜。每逢这一福日,畲村就要杀鸡、宰鸭、备酒菜、三牲福礼供祭:“田元帅”,祈求驱邪保平安。

农历十月立冬日,做“冬福”,稻田收割,粮食归仓,畲家欢庆丰收,供祭“土主神”和“土地爷”以示谢敬。农历正月初六“祖宗福”。这是从汀州府武平县入迁宁德韩丹村、上雷东村的钟姓畲人特有“福日”。每年春节后初六日,钟姓男女于清晨寅时排香案。焚香鸡祭供先祖,俗称“祖公福”。

 
 
婚育庆寿丧葬

--------------------------------------------------------------------------------
 
[婚姻]  畲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如父母主婚为主,自由婚配的也有。寡妇再婚再嫁则较自由。

旧时,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庚“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新,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查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妇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妇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妇方。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妇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合(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庚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女家将定婚的猪肉分别送给六亲。六亲收到礼物后,便知某人的女儿已许配,并准备衣料礼物。

男方择好吉日娶亲通知女家叫“送日”。连同礼饼、猪肉、线面、冰糖、红枣和“龙凤礼贴”,由媒人和亲家伯等人送往女家。妇方根据吉日单办喜事,再将男方送的“送日”饼、猪肉由姑娘直接分送给舅母、姨母、姑母等家。母舅等亲戚得知后便留她“作客”,即叫“作表姐”。“表姐”进村,男青年一定要与对歌,一般均唱“嫁女歌”来揶揄她。

依照男家吉日单,女家即请本民族裁缝师傅到家为姑娘“开剪”,要特制成套“踏轿衫”、“踏轿裙”、“月白腰带”、“印花苎布蚊帐”“红色苎布袋”和其他式样新衣服。还分别铸制银质“凤凰冠”和锡酒瓶、锡茶壶、锡罐等,并备箱、精杠和棕衣、锄头、斗笠作为陪嫁。富裕户还有用耕牛陪嫁的。近年畲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陪嫁品档次随之提高,有高矮橱、办公桌、缝衣机、洗衣机、沙发、自行车、收录机、电视机等。

“送酒米”是由男家出钱,女家代酿酒的习俗。男家要送给女家“箩二”酒米(即十二斗糯米),由未婚新郎和媒人作伴挑送女家。由女家代酿红酒,作为宴请六亲九眷、抬轿赤郎的“婚嫁酒”。

挑“祖宗担”。娶亲前一日,男家备好鸡蛋十二粒、豆腐十二块、猪肝十二两,还有鱼、肉、菜、果、酒等礼物,并用红纸包好十二包小红包:即卷风冠包、请祖包、梳头包、捉青蛙包、封箱包、阑期包、伴娘包、上轿摊伞包、托媒人包、轿符包、回头包、开轿门包等。这叫“源祖礼”,由媒人与“迎亲伯”一同挑到女家。至大门时,女家放鞭炮迎接到大厅。大厅点燃红烛和香线,由媒人先向天地作揖,再向厅堂作揖,然后就座喝茶。这时女家长辈前来与媒人相见。“迎亲伯”上前交付礼物和小红包。如果女家提出要补送猪肉几斤或另加几包小红包时,则由“迎亲伯”代补,以求随喜顺意。

迎娶新娘的花轿进女家门后,女家即请“赤郎”、“行郎”行厅就坐、喝茶、吃点心,畲语叫吃“脱草鞋酒”。接着还备办午宴或晚宴,叫“嫁女酒”,以敬请送亲友和抬轿的“赤郎”。席间要进行“猜菜肴、识别名与清龙潭、捉青蛙”的歌酒令。

畲族有“器嫁”婚俗,新娘在出嫁前要“懒床”即“恋床”,以歌哭唱,倾诉妇女无地位和对包办婚姻的怨恨心情,怨出嫁、恨媒人。同时也表露新娘对父母养育恩情的怀念,对兄弟、姐妹的留恋,哭得情深意切,使亲人和客人感动,既为娘家讨吉利,又促使亲友掏“红包”赠嫁。

畲族姑娘出嫁做“新婚衣”时,要梳扎“凤凰头”,以示青春年华的结束,所以姑娘出嫁梳妆时都要进行一场“反梳妆”的挣辩。挣辩最终由亲戚舅母抱着梳妆,才准备上轿。“新婚女”临出门时,要和胞兄弟行“分酸”礼,表示婚女仍愿为自家兄弟分担辛劳,并撒“五谷米”以祝愿娘家吉祥如意。由“大姐”扶向厅堂向祖宗三跪拜后上轿。

新婚女上轿,由“大姐”取一茶盘,盘内放一个“安心镜”、一把剪刀、一把尺、一合熟鸡蛋、十二粒桂圆,移放在新婚女坐位上,以示避邪护身。由舅母撑伞,待新婚女上轿后即封轿门(轿符)以抵诸邪。赤郎即将花轿抬出大门外,并鸣放鞭炮。此时女家即关大门,新娘在轿内停止哭泣,不再转头看娘家,以示不拽娘家“风水”。花轿抬至村外百米左右就得停下,让“新婚女”从轿顶上递出一红包(即回头包)交给胞弟,以示娘家财丁两旺。如果同日有两家姑娘出嫁,就得用 “牛踏路”。不论婚嫁路程远近,都要让长辈姑娘先上轿。后走者又怕“福缘”被先走者带尽,就在黄牛或水牛和牛角上挂红布“踏路”领先,表示“金牛”开道。

男家娶亲要向女家催送嫁妆,午餐后,迎亲队伍以锣鼓、唢呐催妆。这叫“催妆礼”。嫁妆物品送至男家后,须找一位父母健在、儿孙满堂、有福的女俗称“大姐”来“安床”。安床时,一边铺庆,一边喝唱吉祥好话。床上安放“斗灯火”,摆茶、酒敬请“床神婆”。

男家选取两童男和两童女,分别手提铜锣二面,双喜灯笼一合,选放双响、连珠炮二人,持火把四人,到村外路口等候,用唢呐开路,迎接新娘。男家还备好米筛、尺、剪刀、镜、猪肉一条,悬挂中,以示避邪。用大红纸书写“凤凰到此”贴在中堂。新婚女进入男家大门时,公婆等亲属必须躲避,否则俗认为“犯冲”,日后家庭不睦。

拜堂,首先要用茶、酒、五果摆香案,厅堂上高燃龙凤喜烛,“大姐”站在大厅上等候,当花轿进入男家大厅即放礼炮迎接。“大姐”与赤郎一一鞠躬,给赤郎双手拜上开轿门“红包”后,才进前开轿门。“大姐”伏身轿内,先取出桂圆放在轿前地上用脚踏碎,以破冲喜。而后再拿出“五谷种了”、“定身镜”,手袖红蛋安放茶盘内,牵引新娘下轿与新郎跪拜天地、祖宗、拜毕。新娘方入洞房。

婚日傍晚设宴敬请舅父、姑父、姨丈、媒人等六亲九眷。酒过“三巡”,菜过“二大”,新娘即出房敬茶。戚友要送给“茶仪”,作为新娘“见面礼”。亲属待酒宴散席,接着举行“佳期酒”,而后送新郎进洞房。

通常由未婚的男青年八人组成“子弟班”,畲称“佳期班”,由“佳期头”两手提“某府”双喜灯笼,领队从门外走进新郎家,边走边唱:“闾山竹,必仙栽,闹房子弟进门来。厅堂喜烛光耀迷,今旦日子吉良时。文武客官齐请坐,新郎新妇茶捧来。”

此时,“新郎官”身穿长衫礼服,头戴红顶高帽,插金花,胸挂红绸布,在厅前恭候,先行“迎客礼”,向子弟拱手鞠躬迎接招坐,新郎递香烟,新娘捧茶。茶烟用后,即由“佳期头”先为“新郎官”请位,再为其他子弟逐个请位。后按席位次序排成队列,环绕酒桌,唱就位歌,随即开宴。席间有行酒令或猜拳追胜喝酒,尽情尽兴,最后才由“佳期头”宣布“送落房”。

“送落房”即闹洞房。“佳期头”手捧喜酒一碗,与新郎携手唱“送落房”歌(十喷床)。唱毕,新郎与新娘吃“合酒”,连喝三杯,桌上备有熟鸡蛋(去壳)一合、鸡腿一合、酒杯一合。“佳期头”斟满红酒,唱祝歌,新郎新娘再喝姻缘美酒满白头偕老酒。又唱尊老爱幼歌,喝尊敬公婆酒,再唱和睦邻里歌,新郎新娘再喝和睦邻里酒。喝完“合酒”,“佳期头”即夹起鸡腿塞进新娘嘴,让其吃鸡腿,意表新娘今后会持家。最后“佳期头”唱:“凤凰蛋,车一车,年头吃喜酒,年尾就做爹。······”

一般新娘婚后三天就要邀新郎一同回娘家做“头转客”。选一酒量较好的挑“女婿担”,两人步行到岳父家。一路鸣炮,村中人闻讯多来夹道欢迎。女婿见了上辈老人,便拱手鞠躬行礼。进入岳家后,要住宿一二日,轮流到亲房内叔翁家计亲,最后一晚由岳父设请“女婿酒”。宴席间“提壶”者常要请女婿唱令歌、行酒令。三轮酒后,常由挑担的“姻家伯”代唱令歌二首,代女婿讲感谢话,祝吉利话。酒后,请女婿吃晚饭,此时岳母捧出满碗饭,给女婿吃,这叫“饭心饭”。按婚俗碗内放着一包“饭心包”,意含岳母爱女婿,暗里赠“私家”。这时桌旁契母们(内兄嫂)即欢唱“饭心歌”。使女婿懂得丈母娘养女之恩、嫁女爱婿之意。女婿得到“饭心包”,吃完饭后,得掏回敬的“红包钱”,安放碗里,以示酬谢岳父母的恩惠。散席后,女婿进行送“分花包”,给一门亲属、男女小孩,以表首次“见面礼”。第二天夫妻返家。当晚即在男家举行“回门会”。设宴请房下叔父上辈人,祝新婚圆满。

[生育]  畲族妇女分娩,旧时都用土法接生。孕妇在生育前得求神许愿,供“奶娘婆”、“妈祖婆”的香火,祈求平安顺产。到孩子“满月”时需备祭品还愿。生了孩子要向亲属报喜。亲友即送鸡、蛋、线面及婴儿衣、裤、鞋、帽作“满月”。孩子做“满月”时要剃头,请邻居吃“满月酒”,为孩子取名。如果是细仔就顺口叫“细弟”、“细妹”。有将子女寄托神灵保佑,还要办“寄名供”,寄菩萨奶娘处的即叫“奶佑”、“奶生”;寄“大石母”处就叫“石贵”、“石生”、“石民”;如寄“大教母”处便叫“教发”、“教荣”。

[庆寿]  畲族以五十岁为寿。亲戚贺寿寿礼有:猪后蹄一个(约4-5公斤)、贴红剪花的鸡蛋10至12粒、寿面一包一公斤、寿烛一合、百子炮一盒,对联一副。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有赠送布料一至二件。已出嫁的亲生女要送制好的长衫、裤、鞋、袜、帽等。对一般亲友只收猪蹄和对联,其他礼物不收,还回送红包一包。庆寿一般是在当年农历正月举行。五十岁的寿为正月初五日,六十岁的寿为正月初六日,按此类推。庆寿前几天就要做好寿糕、寿桃果。办寿筵酒所备菜肴有:长寿面、寿桃果、猪腿肉(每块四小两、现改为一大两)、凤尾(乌笋干)、煮豆腐干、土林耳、鲜冬笋、黄花菜、熟鸡蛋、薯粉扣、土燕圆、鲜鱼冻等十二盘。吃寿酒的第一盘菜是长寿面,坐首席位的宾客先用筷子夹几条线面放在另一个空盘中绕成寿字形,并唱庆寿歌。

寿筵鸣炮散席时,还发给每人一块四两重的红烧寿肉和寿桃果带回家。

富裕大户人家,还举行拜寿仪式:寿堂中挂起旗帐、玻璃茶灯,设木靠椅、排五果、焚香烛、挂亲友送的联、轴和匾额。拜寿后,赠送给每人一包“红包线”。

[丧葬]  人死,畲语称“做老人”、“老人千岁”。畲族老人逝世,断气时就得移放后厅床上。死者床头需点一盏灯或一支蜡烛,畲语称“照眼火”,日夜不灭,意给死者借光,顺利前往“阴府”、“瑶池”。孝男和孝女每日三次给亲人烧“床前纸”,意给死者亡魂赴阴府时所需的茶水、乘船、坐轿等使用。入棺时还得把这些纸钱灰,包成一包装放死者衣袋里入棺。

长辈人死了,得连夜报丧,风雨无阻。远路的亲戚接到报丧时,要煮点心蛋面给报丧人吃。报丧人要把点心吃光,不得剩余,否则犯忌。若是母亲死,要专人先到母舅家报丧,这叫请“后家”。需等他们到后才能入殓。娘家人前来奔丧,孝男孝妇头戴白帽,身穿麻衣,脚穿草鞋或鞋头缝一块白布的旧鞋并准备草垫或棕衣放在大门前等候母舅等人的到来。娘家人临门时,孝男孝女跪地哭迎,经母舅等上辈人伸手扶起才能起来,再引导娘家亲人给亡母吊唁。

邻居得送香纸祭奠,至于送火柴、报丧、做坟墓、找棺木等都由邻里帮助,叫“助丧”,不需支付工钱。

入殓前要给死者换穿寿衣,先得由孝男用秤把七重或五重的衣裤称过,记清量,并点燃香火,在衣襟边烧个洞为记,然后由孝男向天地哭叫:“阿父啊(或母啊)!你衣服共七重几斤重,衣襟做了记,莫穿错。”而后给亡人穿衣。老年人逝世的穿着:女性仍然头戴“凤凰冠”,挂银耳环、穿青蓝色踏轿衫和裙,捆月白腰带、扎脚布、穿单鼻布鞋入棺。男性则多穿蓝白色半长衫、长裤、双鼻布鞋头青色帽环。若死者有上辈人或父母健在,死者还得披麻带孝,在鞋帽处缝一块白布。若父母早故,已墓葬了,则死者可头戴红顶帽,否则只戴帽环入棺。

对生前有奏名的人(即学过巫师)逝世时,先不准子孙啼哭,应请本民族巫师行“报终”礼,立一香炉,点上三支香二支烛,由巫师念咒,意为帮助死者收去生前所带的阴兵,给死者布好“罗城”保护。然后把尸体停入厅床上,方准开声哭泣。入棺时,死者要头戴宫帽,身穿青色或蓝色道袍。道袍的前胸后背有太极八卦。入棺时还得把死者生前用过的“法印”、“牒身”袋挂在脖子上和马鞭、芴等一起放入棺内。这时,巫师念咒,请神来为亡人超度,摘去“奏名”衔才可盖棺。盖棺后,孝男孝女孝孙等双脚跪地,跪越巡棺,从左至右,不得越过棺材头,连续巡跪三遍后才可出棺,抬到山上埋葬。富家墓葬,穷家土葬,待三四年拾骸放在陶翁内,再择吉重新墓葬。

 
 
服饰 饮居

--------------------------------------------------------------------------------
 
[服饰]  畲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反映该民族特有的风情。

一般女服  尚青色棉布、苎布衣,少数富裕户也穿绸缎。大襟长衫,衫长至膝,比男长衫稍短些,衣领用金线、五色线制成二至三层花纹的“虎牙领”,领背中央绣“凤凰采牡丹”。衣襟用五色羽毛布,绣三至五层梅菊花蕊。腋下襟边缝一块10多厘米宽例三角形的大红布,领口内“替肩布”用蓝、白四方形做“替肩”。袖口和衫袄襟边均用大红色羽毛做边饰,并镶绣各色花纹。节日所穿紫色“诰翠衫”,大襟和袖口都绣“回字”形花纹,胸前排扣5颗,古作礼服用。

女裙裤  通常用黑色棉布,夏天用苎布。出嫁做新娘时,用青色绸缎或精哔吱做裤。外穿蓝色或紫色叠春“虎牙裙”,腰间束四指宽的白色腰带,正面再垂2条长1米的飘带,直垂至脚面。妇女下山、下田劳动时,用腰带缚住“围身裙”。“围身裙”是黑色苎布或青直贡布制成,裙上端加一块10厘米宽红布做裙头。所缚腰带则用五彩丝绸线、白粉线、羽毛线等织成橄榄式花纹和汉文字装饰。转裙也刺绣着“凤凰采牡丹”等花鸟装饰。罗源县毗邻的飞鸾南山村和新岩村一带畲族妇女的服饰,均穿斜襟大领衣,并镶有各种花边。不分季节一律穿短裤、扎绑脚。

男服  一般是青色和蓝色大襟短服。少数男子穿大襟长衫,均为圆领。布用棉布和苎布。胸襟两旁袖口上均镶有黄、红两色,缀3-5颗铜扣,外加穿圆领直襟有5排扣的 “钱吊衫”,古作礼服。礼服胸前领左右两旁,还垂挂有2条珠线穗。礼服正面上方2个袋,下方4个袋。大都在取新娘后三天,送新娘回娘家做“头转客”时穿。

男裤  多用蓝青色棉布。夏天穿苎布短裤。裤头上接15厘米左右宽蓝或青色布。结婚时则穿紫色或蓝色长衫礼服。

鞋  平时男子多穿黑色布底双鼻鞋和木屐。劳动时,多打赤脚和穿草鞋。妇女穿单“虎攻鞋”(畲族),布底,鞋头高昂3厘米,鞋口两旁以羽毛布“沉地”,用五色线绣“虎牙”花纹。解放后,男女穿解放鞋、运动鞋、塑料鞋、人造革和皮鞋。

帽  儿童头戴猫儿头的童帽;中青年常扎头由;老年人戴风军帽。巫师法师分别戴宫帽、天尊帽、头冠字帽。男子结婚时戴青色红顶帽,宽沿外敞,帽项突起高达8厘米,两边插金花。姑娘出嫁戴“凤凰冠”,冠的结构以竹片为骨架,先制成梯形的头冠套,冠套外围缝上五色波纹的“冠栏布”,额前镶双龙、凤凰、蝴蝶、花木、鱼鸟等图案。“凤凰冠”上额正当中,悬立一块“双块戏珠”银饰,左右两旁竖立两个武士,左骑驴、右提剑。额正面贴镶两块长12厘米宽3厘米多的银质“冠栏”片。其下并排悬挂4片四方形有花纹的银片,表示盘、蓝、雷、钟4姓联姻。再下挂9个“银星”,九星下垂胸还串挂着九穗花纹银片。錾有山、海、花、鸟、鱼、兽之类图案。每穗连接9小片。冠上还用金丝线悬挂4串玻璃珠,长达50厘米,下连接元宝型银牌4个,垂至胸前。额角左右两侧各挂一块蝴蝶形银牌串联 16小片四方形花纹银片。冠髻之后垂挂一块錾有“双龙戏珠”的银牌。髻上横插一根髻针,以保持戴冠稳定。

首饰  一般妇女常带鸳鸯银手镯、银戒指,其上錾有梅花、八卦、福、禄、寿、喜等图案与字样。还有龙爪拳头式带铃哨的戒指。富裕人家的妇女胸前佩带银牌、项链。脚戴银镯,耳戴耳环。畲族妇女的头饰随发型而不同。与福安接壤的畲族妇女发型,则是脑后梳成爪辫状,向上绕成盘匣式。发间环束深红的羽毛带或深红色的绒线。正面额前发高是脸部的二分之一。发顶中横压一条银簪,斜插耳把、毫猪簪。未婚小姑娘的发型,均用红绒线参在发中一起编成辫子盘绕在头上。至十五、六岁时梳成“平头型”,插两只小银簪。与罗源县毗邻的飞鸾镇南山,新岩、向阳村一带妇女,则梳成“凤凰髻”,用红色绒线缠发梳扎直至头顶,约达15厘米左右高,弯至额头,中间绕成一块径8厘米大的圆型发桃,畲语称“凤凰头髻”,再横栓小银簪。

[饮食]  畲家生活俭朴,平日对饮食品味式样不讲究,重在吃饱。口粮多以番薯丝为主粮,大米、高梁、大麦、小麦、花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相 关 文 章
    方言习俗
    闽南乡村过年习俗
    民间传统大盛会
    婚丧之俗重礼仪
    闰月饭和喝茶俗
    赞助商广告
    最 新 推 荐
    景 区 图 库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广告投放 | 友情链接

    + 版权所有 © 白水洋在线
    沪ICP备08018224号